婚姻过不下去了也不要勉强2016-12-01 14:43
柏格曼(Ingmar Bergman)的电影【婚姻生活】堪称深刻描述婚姻生活的经典,电影中有一段女心理医师与一个老太太的对话,老太太在孩子成家后决定要离婚。 这时,导演将镜头快速的转向眼睛睁得大大的心理医师,以突显了这句话对心理医师的震憾,它戳破了国王的新衣——漫长的婚姻生活正让每个人的热情渐渐消失。 希望让婚姻回归传统的人别忘了这点:过去的女人是不能有性欲的,他们性交就只为了传宗接代,传统的贤妻良母甚至连想到性都会产生罪恶感。在过去,你如果为了追求自己的情欲自主而挣脱婚姻,下场可能就如潘金莲般悲惨。然而,从现代的观点来看,一个在不幸婚姻寻找出路的女人,又何罪之有呢? 相对的,父权社会的婚姻对男人宽容许多,这或许正是女权崛起后,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乱 局,我个人以为,这混乱是一个从旧秩序到新秩序的转变期必然的现象,我们总不能因害怕改变而让自己停留在石器时代,我们应该把「离婚普及化」视为是现代人的一大创举,我们 这一代人应学习对离婚这件事抱持更宽容的态度。 只要你愿意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(比如说高昂的赡养费),找到让孩子免于受创的方式,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。 倘若从一开始你就意识到,这世上并没有长久的关系,你必须在关系中同时学会自立自强,你不能变成黄脸婆,你必须保有自我,这或许反倒会让关系变得更持久。至少婚姻关系结束后,你也比较不会一夕之间垮掉。 多少人曽天真的以为,结了婚,人生就此稳定,不必再努力,不必再进步,直到中年的突发状况让他们突然陷入精神危机之中。 以爱为基础的婚姻没有不好,但你必须认清爱的本质是不稳定的,因为激烈的爱情本就是短暂的,只有吃了太多防腐剂的现代人,才会天真的认为真有不腐坏的爱情。 许多配偶在婚姻中并非没有爱,但人的心理会在慢长的婚姻中将男女之爱昇华成像兄妹、家人之爱,那是正常的发展过程,无时无刻的激情会让人死于亢奋之中。 但你不妨回想一下,曾几何时,在热恋时那一双无时无刻都离不开你的眼神消失了,永远的回不去了,那眼神渐渐从关注转变成监视。然后,你们自此要重复着吃饭、散步、购物、偶尔旅行(来安慰自己过得还不错),过着平淡到让人发疯的生活,一直到其中一人死掉为止。 不要想太多?? 曾有不只一人对我感叹的说:「当初我碍于长辈压力,半推半就的就进入了婚姻,然后没想 太多就生了几个孩子,人生就此底定。」然后过了一会,他们又自我安慰说:「那是命啦, 其实孩子也是甜密的负担。」虽然我相信许多人是以遵循传统为乐的,但这些话常让我感到触目惊心。 我们的长辈自小就要我们不要想太多,他们的婚姻虽然不幸,但他们会天真的想:「那是我遇到了不长进的家伙,我相信我的孩子会过得比我好。」 当孩子的婚姻接连触礁,许多老人家会将责任怪罪于女婿或媳妇不够好,他们从未想过,或许问题正出在制度本身。如果你仔细察看,你就会发现其实连他们自己也很困惑。 这是我们的爱情电影、主流文化没说,也不敢说的事,我们的传统纵容你走入它,却没有告诉我们,该如何在其中维持对生命的热情。 于是一代又一代,发明了一个很官腔但无济于事的口头禅:「不要想太多!」。说穿了其实是,我们的长辈一如我们的文化那般束手无策。 矛盾的是,正因为人们不怀疑,愈没有自我意识,我们的社会才得以繁荣稳定的发展,我不免怀疑,或许我们的社会是靠不断的复制无知来运作的。 据说,某些古代部落用以安抚进入婚姻的男孩的方式是,让他们在新婚之夜强暴新娘,可想而知,婚姻是多么恐怖的事。而主流文化把我们骗入婚姻的报偿就是许你一场浪漫的世纪婚礼,后续衍生的问题一概自负。 在古代,婚姻伴侣不一定与爱和性有关,这种想要三合一有效率的一次解决的想法来自现代人。许多阴谋论者指出,这其实是近百年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共谋,试想想,要在规律的工厂、企业生产中,维持高效率的绩效,人最好不要谈太多恋爱,站在资本家的利益来看,员工太热衷于情爱确实会影响工作效率。 什么样的员工最听话呢?当然是养了几个孩子,每个月要支付大笔学费、背负着房贷、车贷的蜗牛族喽。这种中产阶级是企业的理想员工,他们是不敢有变动,需要稳定工作的一群 人,事实上,资本主义就是靠一群追求稳定的中产阶级撑起来的。 稳定的另一个名字叫着无聊,无聊到极限时,人要么基因突变成没有情欲的植物,要么就来个大暴走,从此鸡犬不宁。 如果你对婚姻感到困惑,别难过,因为那是我们这时代的集体困境。我们正处在一个旧价值未完全崩解,新价值还未产生的过渡时期。 上一篇: 爱情中,什么比爱更重要
下一篇: 婆子媳间的三角习题怎么解?
|
预约咨询
|